股利网配资官网 印度身份证上不写种姓,低种姓能冒充高种姓吗?网友:除非换张皮

印度在很多人眼中一直是个神秘的国度。它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方式在外人看来常常难以理解。例如,印度的恒河被严重污染,成为环境的痛点之一;城市街头常见到杂乱无序的景象,甚至很难找到一个干净的公共厕所。此外,尽管中国人口比印度更多,但印度的人口密度是中国的四倍,导致坐火车时常常得不到座位,甚至只能“挂票”站着。
然而,这些都不是印度最令人震惊的地方。最为惊人的,是印度至今仍沿用的种姓制度。简单来说,种姓制度将社会分成几个层次,虽然被称为“社会阶层划分”,但其实就是一种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这项制度起源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即中国的殷商时期。
在那个时代,印度的本土土著民族被来自西北的雅利安人征服。由于雅利安人数量较少,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便创立了婆罗门教,而种姓制度便从其中衍生出来。这种制度在血统上将雅利安人和土著人隔离开来,并对土著实施严格的阶级划分。
展开剩余63%种姓制度大体上将印度人分为四个阶层。首先是婆罗门阶级,这些人主要从事宗教事务,是雅利安人中的神职人员。第二阶层是刹帝利,他们掌握着印度的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阶层是吠舍,主要是从事农业、商业或手工业的印度土著,这些人大多数是普通平民。最后是首陀罗阶层,也叫贱民或贫民,他们从事最为低贱的工作,甚至连做上层阶级的仆人资格都没有。
在印度,跨阶级的婚姻是非常罕见的。通常只能从上向下流动,几乎没有下层阶级能够上升到上层社会的机会。这导致了贫富差距极为悬殊,贫穷的根源往往来自于出生时所处的阶级。事实上,这种带有强烈歧视的制度,应该早就被废除。尽管印度在现代曾努力进行改变,像圣雄甘地就曾经称底层的首陀罗为“神之子”,但这一改变仅仅是名义上的,根本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即便印度在1947年独立时通过法律废除了种姓制度,然而,由于这一制度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深深嵌入了每个印度人的意识中。因此,法律上的废除并没有改变人们的实际行为。印度政府也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取消身份证上的种姓标注,但这种做法基本上无效。低种姓的人无法冒充高种姓的人,因为肤色成了明显的区分标志。
大家熟知的印度贫民大多肤色偏黑,这种肤色是古代印度土著的特征。与之相对,雅利安人属于白种人,肤色较浅,接近欧洲的日耳曼人。由于这种明显的肤色差异,即便法律取消了种姓标注,肤色的区别仍然会让人自觉地把浅肤色的人与高种姓联系起来。比如,中国人因为肤色较浅,在印度往往会被当作高种姓人对待,而非洲人则常常被视为低种姓。
因此,单纯依靠取消身份证上的种姓信息是无法彻底改变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深植于印度人思想中的种姓观念。这一制度造成的贫富差距,已经成为制约印度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要想印度成为世界强国,除非根除种姓制,否则这一目标几乎无法实现。
发布于:天津市新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